首页动态正文

人才兴鲁展风采丨 董合忠:棉田“守望者”


(资料图)

“为了便于农民接受,我们把科技创新成果进行‘包装’、通俗化处理,让它成为一种通俗易懂、便于操作的技术,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。”从事棉花栽培和育种研究30多年、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傍身的董合忠最在意的不是自己的一项项成果,而是强调作农业科研最重要的态度:要在一线,要务实,要真正考虑产业需求、如何推广应用。

提起董合忠,业内同行都竖起大拇指。几项重要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大面积应用,这是董合忠最欣慰的事。他育成了鲁棉532等6个国家或省级审定棉花新品种,研发盐碱地植棉、棉花防早衰栽培和棉花轻简化栽培等6套全国或地方农业主推技术,累计在主要产棉区推广1.5亿亩以上,新增经济效益200多亿元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,成为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,获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荣誉称号。

创新要基于实践、领先实践、指导和服务实践。早在20多年前,董合忠就觉察到棉花种植的产地转移需求,并带领团队开展盐碱地植棉研究,提出了根区盐分差异分布减轻盐害促进棉花成苗的理论,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沟畦覆膜植棉新技术。采用该技术植棉可以在含盐量0.7%以下的盐碱地实现一播全苗,有力推动了我国棉花种植向滨海盐碱地的成功转移。

“利津县一个种棉大户,包了几千亩地,一亩地现在只用两三个工,轻简化、机械化结合得非常好。”董合忠针对我国国情,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棉花轻简化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,平均省工30%—50%、减少物化投入10%—20%、增产5%—10%,深受棉农欢迎,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主推技术,已在我国主要产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,促进了棉花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轻简节本型的重大转变。同时,该技术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,被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(ICAC)向非洲推介,获大面积推广,并在巴基斯坦、印度等产棉国家推广应用。

“下一步的攻坚重点是绿色高效生产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。”“守望”棉田,董合忠的创新脚步仍在不断向前。

(大众日报记者 王亚楠 报道)

相关阅读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