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动态正文

我和一片茶的故事|余林远:三代人接力坚守 只为一捧好茶叶 世界今亮点

河南广电·大象新闻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 胡正阳 樊承欣 孙玉

多年以后,回想起父亲的嘱托:制出好茶叶。余林远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做到了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我做了四十多年茶叶,茶叶是我的根本,总算是对得起父辈的嘱托。下一步的想法就是把我会的都传给我的孩子。”

生在茶家,长在茶山,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余林远从小跟着父辈侍弄茶树,他的足迹遍布白龙潭的茶山上。

父业子承,代代相传,这辈子他只专职做好制茶这一件事。

一片茶叶,三代人的接力

家里靠制茶叶为生,余林远从九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往返茶山,学习种茶、采茶和制茶,炭火中古法纯手工制茶的香气,伴随着余林远的少年时期。

余林远的父亲是信阳市浉河区白龙潭茶山老一辈的茶人,是大家口中的老把式,炒出的茶叶,软绵绵、绿莹莹,味道香浓。

“我会的都教给你,你好好琢磨,自己学会的本领谁也拿不走,不能荒废了老几辈的手艺。”这是父亲对余林远的唯一要求。

那时候茶山离家有几公里,假期里,余林远早起天不亮就要上山采茶叶,茶山泥泞难走,看着其他小伙伴四处玩的时候,他想哭、想逃。

他常常想,以后长大了绝对不种茶叶。但家里的情况和父亲的权威让他不敢反抗。

就这样,余林远跟着父亲学到了大部分炒茶的技艺,十七、八岁的他又在生产队跟着老一辈的炒茶师傅学习,逐渐被动学会了制茶。

毕业后年轻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学校当了一名老师。“我要走出去留在城里,再也不想天天上茶山,炒茶叶。”

学校的生活让余林远远离了茶山、茶叶,体面而陌生地开始了城里生活。

但晚上想起面朝茶叶背朝天的父母,他常常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。在思念和愧疚中熬过两年后,余林远下定决心回家去。

“在城里哪里都好,就是心落不到实处。家里需要我,我也更需要家。”

于是,他回到茶山,回到生他、养他的地方。1982年余林远正式进入白龙潭茶厂,担任茶山队会计;1983年,余林远成了茶厂厂长,自此扎根在此,尽心尽力带领茶厂制茶发展。

现如今跟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余林远,对退伍就跟着他学制茶的儿子余根鑫说:“我会的都教给你,你要把茶厂和茶艺传承下去。”就像他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一样。

家乡就是年少想逃离,长大后想回去的地方。这一片茶叶,牵住了余林远的一生,也是祖孙三代人共同的羁绊。

炒茶上的守成与更新

在茶厂炒茶时期,余林远一直采用手工制茶的方式,简单的炒茶工序不过是生锅杀青,熟锅炒制,手工理条,再到炭火烘焙。

天热了炒茶的师傅热得汗流浃背,茶厂经济效益每况愈下,最后随着分产到户解散了。

开始单干的余林远依然坚持自己手工制茶,辛苦但是小有所成。

但从2000年开始,制茶机器逐渐流行,他的效率比不过别的茶场,面对即将被竞争下去的压力,余林远挣扎后决定采用机器。

“人挪死,树挪活,我这小茶园也得随大流,咱得先生存再生活吧,制茶也得变通。”

余林远开始购入制茶机器。从筛选、杀青,到烘干等步骤,用半机械化代替纯人工。

机器更新,茶厂的设备也跟着换代,节省了人工,提高了产量和效率,余林远的茶厂借着时代和科技发展的东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。

但闲下来的他品着茶,时常喃喃道:“还是手工的更好喝啊。”

“1985年,我带着我们白龙潭茶厂采芽头炒茶,做出的茶又香又好。1990年那会儿我和几位老师傅熬夜炒出了4斤7两的毛尖参赛,还拿了国家食品金奖。”

回忆起过去茶叶的味道,余林远觉得这样不行,不能让老一辈儿的手艺就这样断送了,余林远又开始折腾起手工茶,果然销路不愁。

现在余林远的茶园每年出产信阳毛尖1500斤左右,绝大多部分都要靠半机械化生产,但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茶叶他坚持用手工制作。

“半机械化也不是什么坏事,但纯手工茶是传下来的好东西,不能丢,我现在是争取做到两手抓。”

新和旧交替,彼此包含,余林远的制茶之路也是如此。

用心守护,只为那一捧香茗

余林远手中的这一片茶叶上长出一个茶园,现在发展成了大片的茶山,离不开他用心的经营。

随着大众对茶叶需求的提高和改变,他的茶厂也在按市场需求不断调整,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

余林远说:“年轻人喜欢清香的茶叶,泡出来的茶不苦不涩,我们现在每年最早采摘的一批是明前茶,深受年轻人喜爱。后面清明到谷雨期间采摘的茶叶味道浓厚,更受大众欢迎。”

不仅面向消费者,更要及时响应实际情况的需求。面对现在提倡的一芽一叶式采摘,余林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向。

“我们在慢慢减少芽头采摘,以一芽一叶为主。这样炒出来的茶叶耐泡,味道更深厚,经济效益更高,也更加符合茶业发展的需要。”

谈起今后的计划,余林远准备将茶园和茶场放手给儿子管理,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制作纯手工茶上面。

“政府用无人机测量了茶树的位置,给山上也铺上了柏油路,上山和下山开车都很方便和安全。他们打理我也很放心。”

由一片茶到现在的茶产业,是余林远一家三代人的传承,也是信阳茶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。

茶叶是信阳的明信片之一,发展壮大茶产业,发扬优秀非遗文化,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扶持,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像余林远一样的茶人的努力。茶叶是万千茶农的心头好,茶产业兴旺也将惠及更多的人。

相关阅读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