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动态正文

娱乐脱口秀 | 看拔根的人如何重新扎根


(资料图)

纪录片《落地生根》拍了三年多,从2017年春天,一直拍到2020年,又经过三年,在若干影展、电影节露面后,才真正走进院线,和我们见面。六年前的故事,可能已经不算新鲜了,但搁置三年后,拿到所有人面前,却又说明,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,给出了某种具有永恒意义的故事。

《落地生根》英文名“Rooting”,和中文名字保持了一致,生根,扎根的意思,而纪录片里却是从“拔根”开始的。2017年春天,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,地方和部队的扶贫工作队来到这个地方,要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。这个地方在深山里,可以看见怒江,风景非常秀丽,截止到2009年底,已实现通水、电、路、电话,但并没完全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。

在扶贫工作组进驻的时候,这里面临的问题有两个,一个是长期的,那就是交通问题,从村子里走出去,到乡上得八公里,到附近的福贡县,得四十公里,这中间,有22公里没有通公路,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问题,比如村民的电冰箱坏了,但修理冰箱的人,嫌路远且难走且要靠步行,不肯到村子里来,再比如,村民组长李小二的母亲生病躺倒了,需要进城去治病,就得在村里的广播里吆喝,招募村里的青壮年,把老太太抬到有医院的地方去,两人一组,一路不停换班。

还有一个问题是新近发生的,新的农村土地使用政策规定,这个地方属于保护区,居民不能种植高杆作物,玉米就种不了了,只能种植魔芋、茶叶等等低杆作物,但魔芋运输起来难度很大,于是又回到第一个问题,要解决交通问题,要修路。但问题是,花费一千五百万,为这么一个只有七百人口的小村子修路,有必要么?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?

关于贫困,关于扶贫,关于减贫,我们看到的影像作品,或者文字作品,都已经不少了,但《落地生根》的好处在于,它是从生态、决策、经济、日常生活等几个地方入手,来具体而微地展示扶贫的过程,前因后果,以及前思后想。

《落地生根》给出了沙瓦村怒族人的日常生活,美丽而荒凉,平静而无猎奇,在这里,人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以某种共同协作、相互依存的方式生活,种水稻的季节,人们一起下田,有人生病,青壮年一起把病人送去医院。节庆日一起做饭聚餐,晚间坐在火塘边,喝茶和吃爆米花。就这样过了一千年,或者更久。但现在,这种生活可能要被打破了,“一步跨越千年”是建设性的,但也可能是破坏性的。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,面临“拔根”的问题。

但面对这样的动荡,沙瓦村人并没有什么犹豫,因为他们没有更多选择,下山,去较为平坦的地方生活,住进安置房,把原有的村庄改建成旅游景点,才能跨越这一千年。尽管他们有点不舍,也有点疑惑,“几十万的房子,说给你就给你了?”但最终还是面带微笑在村民搬迁协议书上签字按手印,在那份大家共同协定的协议书里,如果修路需要征用谁家的地,就要无条件同意,如果损毁了谁家的作物,或者因为修路损害了村民的其它利益,可以不用补偿。

路修起来了,村民也搬到了比较平缓的区域的安置房里,甚至连生活物资都是统一发放的。“拔根”之后,他们要重新“生根”,他们生根后的生活是怎样的?《落地生根》没有直接给出过多讲述,但却笔锋一荡,从之前埋设的伏笔里,扯出一条线来,说明了“生根”的结果。村子里有个叫“腊八”的孩子,之前在部队扶贫工作组的临时学校学习,学会了不少古诗词,2020年2月3日,六岁的他以柒杰杰的本名,出现在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五季的舞台上。这也是他和他的家人,第一次走出云南。在北京的餐厅里,孩子们吃饭的时候,食物碎屑掉在了地上,几个孩子的母亲,慌乱地打扫着碎屑,打扫着打扫着,突然哭了,“我们的小孩太不会吃了,把地弄脏了。”什么都没说,但已经是千言万语。

《落地生根》的故事在2020年结束,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,我在网上查了一下,2021年11月,沙瓦村入选云南省2021年度美丽村庄。他们的故乡没有丢失,成为景观是最稳妥的命运,而他们也在拔根之后,重新扎下根来。

相关阅读

精彩推荐